我是被老師教壞的

這禮拜去了一趟基督教書房,買了幾本關於信仰的英文書籍(這白講了,在美國的書房當然都是買英文書)。
開始了我的功課,兩本英文書的簡單翻譯,沒功課又沒壓力,又沒考試的環境,自然要做一點學習。
其實,是因為每次跟美國牧師開會,我都只能點頭,而且真的算是被打假的...聽得懂但卻是...無法回應。
就這樣每天靈修的時間變得很長,沒做完功課,開始感到不自在,我們家的長老都會跟我說:牧師要早一點睡哦!
說真的,我也很想早一點睡,不過為了教會的未來跟自我學習,我只能跟台灣的大家說:我的黑夜是你的白天。

話說回來,我也不敢荒廢了關於中文書籍的閱讀,所以這幾天拜讀了吳祥輝老師的大作“我是被老師教壞的-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”。
為何叫吳祥輝老師呢?雖然沒上過他的寫作課程,但是在臉書上跟他聊過,簡直是跟偶像面對面呢!他,真是值得推崇的作家。
大家還記得“拒絕聯考的小子”這本書吧!這算是我高中時候最常引用的一本書,在正常的台灣教育體制裡,在那時,我被啟蒙了!

回到這本書吧!這標題十分聳動,不過看完之後,真的是心有同感!
透過與自己孩子的對話,再次將台灣教育問題做出最輕鬆的解析,為何叫輕鬆呢?
因為有父子關係的潤滑,在整本書裡穿插分享,這真的是高超的寫作技巧。

看完之後回想起自己在台灣的學習與受教育,再比較自己的孩子的狀況,我想,教育這條路我們都一直是錯誤的。

還記得自己為何不讀英文,是因為一開始遇到的英文老師讓我不喜歡,而不喜歡的原因只有一個:那就是“打”。
還記得自己為何不念歷史,是因為一開始遇到的歷史老師讓我不喜歡,而不喜歡的原因只有一個:那就是“歷史是真實的記載”。
還記得自己為何不念三民主義,是因為一開始遇到的三民主義老師讓我不喜歡,而不喜歡的原因只有一個:那就是“三民主義不能思辯”。

這本書給予了我們看見,教育是一種學習的道路,不是用考試就能決定未來的人生的。
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會思考,那麼學問就只是為了考試的一種工具而已,它缺乏生氣與人文氣息。

這,讓我想到了你我的教會。

於是,我身為一個牧師,在思考著一種信仰的可能性,是否有沒有可能?有這樣的一本書『我是被牧師教壞的-我最感謝的一間教會。』

P8014422

我的意思是:
如果我們的教育所教導的方式也用在教會,那麼結局會不會一樣?
教會是否是一言堂?敬拜是否是我們熟悉的那樣而已?
教會的型態與教派的體制是否都是按著傳統來一遍?
如此的教會所教導出來的會友,真的都會順服真理?或是順服掌權者?
這一切的問題不正是都來自於牧師嗎?

我們太習慣教導人去信仰,而不是引導人去信仰。這有沒有差別呢?
所以,大家趕著流行,流行在敬拜讚美!流行在各種特會!流行在各種教會增長模式裡!
牧師一面參加更多的教導,然後回來再教導會友,這一傳十,十傳百的方式,會不會感覺很熟悉?
老實說,這樣的教導,我覺得離聖經越來越遠!(我認為,能不能讓信仰簡單一點呢?聖經裡的教會似乎單純很多。)

我想引用書中的一些片段來對照一下:

如果老師沒有辦法讓學生喜歡,學生可能會喜歡上他或她的課嗎?
陌生自然容易產生衝突,衝突是陌生合理的結果。
擔心暴投,不讓孩子練習主投,恐怕他一輩子都投不出犀利美妙的人生變化球。
曾經走過精神病院般的台灣學校,做為一個台灣爸爸,我能做的也只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子」而以。我還能做什麼?
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一句話:教育之道無他,愛和榜樣而已。

把上面的片段套進教會相關的問題裡面,或許你會跟我一樣發現問題都在牧師身上!

因為不喜歡牧師及其講道,所以換教會的大有人在。
因為牧師跟長執太陌生,所以衝突不斷的溝通障礙。(為何會陌生呢?耶穌跟門徒是天天再一起ㄋㄟ)
擔心會友暴投,所以請按照標準SOP來做才會有一樣的心思意念,結出一樣的果子。
每個牧師都知道自己教派或教會問題的關鍵,所以也需要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會友」。
信仰之道無他,唯有愛和榜樣而已。

而此刻,之所以:『我是被牧師教壞的-我最感謝的一間教會。』

是因為:

信仰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功課,沒有一個牧師是壞人,只是太習慣某些方法與方式!
教會是愛和榜樣的傳遞機制,沒有一個會友是壞人,只是太習慣某些教導跟學習!

沒有這本書,而我也不會真的馬上寫
只是反省自己做為牧師的呼召是否是還依舊存在
或是在教會體制的洪流中,蕩然無存

每個人的心中,都有這麼一間:「我最感謝的一間教會」
我知道,它存在於你我生命中的某一個地方,某一個人的身上,某一個讓你感動的生命環節裡面。


簡單的信仰思維
我需要想一輩子

主啊!請原諒我的遲鈍!再給我一次機會吧!


我是被牧師教壞的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是是誰~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